發表日期:2012.02.27 訪問人數:874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7日消息,據科技博客TechCrunch報道,Facebook出席移動世界大會(MWC)本是為了披露公司在移動業務領域的下一步舉措,卻陷入了擅自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的丑聞中。
此前,移動創業企業及運營商在本周內都因這一問題而廣受爭議。隨著智能手機及新應用不斷推陳出新,其具備的功能使得老手機的功能黯然失色。應用開發商Path點燃了iOS應用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將iPhone用戶通訊錄上傳至自家服務器的丑聞,然而,Path決非唯一一家侵犯用戶隱私權的開放商。很多應用開發商也有類似的行為,只不過前一段時期未被人覺察到。
最新隱私侵犯指控的槍頭對準了Facebook。今天的《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報道,Facebook已經“承認”,為了推出自家的消息服務,曾試圖讀取用戶的短信息內容。針對此事,TechCrunch進行了獨立調查。
《星期日泰晤士報》經過調查發現手機應用正在秘密進行如下行為:
---數據。應用擅自訪問包括用戶位置、通訊錄電話號碼、上網歷史記錄等信息,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將這些數據傳輸給包括廣告商在內的第三方企業。
---遠程控制。一些企業可以遠程控制智能手機,諸如遠程操控攝像機,可在任何時間操縱用戶的智能手機進行拍照和視頻攝錄。
---下載應用。一些企業通過下載基礎應用,導致用戶受到大量垃圾郵件和垃圾廣告的侵襲。
簡而言之,這封報道的內容大部分是手機應用擅自訪問用戶通訊錄問題的重復。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指出,當用戶下載、安裝應用時,一旦同意了“下載條款”(T&Cs),公司即可進行這些數據的訪問。然而,大部分用戶都不會認真閱讀這些條款和條件。《星期日泰晤士報》的YouGov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應用下載者很少,或者從不閱讀T&Cs。
之后,《星期日泰晤士報》回顧了應用搜集用戶位置信息、互聯網訪問歷史記錄,并傳送給第三方應用的舊聞,這些事實都讓公眾感到震驚。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行為中有多少是經過用戶同意的?
不過,如果智能手機相關開發者坦承自己傳輸用戶信息的唯一目的僅在于加載廣告的話,公眾應該不會當真。
言歸正傳,這篇報道盡管是老生常談,不過它也揭露了一個事實:智能手機隱私權爭議問題已成為公眾的主流意識,Facebook及其他公司都不得不面對,尤其是在重視隱私保護的歐洲國家。
最新消息顯示,一位Facebook發言人向ZDNet澄清,稱公司并不存在擅自讀取用戶短信的行為。此外,Facebook稱《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道是完全錯誤的。不過,該公司還指出,Facebook Android應用權限要求具備短信息的讀寫能力。
Facebook補充說,很多通信應用程序都有這些權限,并且,這些應用在技術上具備訪問手機短信系統的能力,不過,這只是出于測試目的。針對《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Facebook承認讀取用戶短信的內容,該公司并未做出回應
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