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2013.04.09 訪問人數:1124
在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除中國區之外,MSN被微軟永久冰封了。說到它的近況,真是讓人感慨萬分:你我都是它一度輝煌的見證者,“有事沒事掛著MSN”在當年是白領階層的象征;現在它卻淪為一款近乎于雞肋的應用,甚至成了網絡詐騙高發地。
微軟此次在中國的舉措,是希望將MSN變為Windows8的入口。沒錯,對各位中國用戶來說,沉淀在上面的關系并沒有消失。但作為它大起大落的見證者,我們需要做點什么?在MSN身上發生的“杯具”,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本次做客《產品》欄目的嘉賓是“觸寶”創始人王佳梁與“個推”創始人方毅。
王佳梁,微軟離職員工。雖然他在微軟時并未效力于MSN團隊,但他也曾替位于上海、離他近在咫尺的MSN全球研發部干著急。對于舊東家的產品,他認為,MSN的問題都在于細節,而MSN與QQ的交手,成就了如今中國互聯網領域頂級高手——騰訊的第一次、也許是唯一一次逆襲。
方毅,多次創業,曾推出的產品包括手機備備、個信、個推,個推剛剛慶祝完“用戶超過兩億”。他心直口快,在微信群中曾經當眾“調戲”過馬化騰。巧的是,在PC端,MSN敗給了騰訊QQ;在移動端,他的“個信”敗給了騰訊微信。他和MSN曾經擁有相同的對手(而他們也都失敗了)。
本期觀察家 王佳梁
微軟前員工、“觸寶”創始人
MSN的商業運營方面我不太了解,但是我剛進微軟沒多久,2006年左右,微軟在上海成立了一個部門,做MSN全球研發,把整體研發的一部分專門切給中國來做,就在徐家匯的港匯廣場。有三百多號人,分工很細,光一個“登錄”功能就考慮到各種情況,最后要上百人來做。把MSN比作一艘航空母艦,它需要一整個戰斗群,邊上肯定要有護衛艦、直升飛機,中國團隊就相當于一個護衛艦。
起初MSN是一家為了對抗AOL,提供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相當于互聯網接入服務)服務的微軟子公司,AOL有一個AIM,微軟就推了一個MSN Messenger Service來增加用戶粘性。沒想到它比預想的成功很多。
MSN在2002年、2003年的時候就已經很流行,北上廣深的白領都用MSN,我感覺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08年。后來它就沒落了。
它最明顯的問題在于產品越來越僵化,停滯不前。它的產品的功能實在太貧乏了,或者說有用的功能都沒有,卻加了一堆用戶看來很雞肋的功能。白領階級最有感觸的是,MSN的對話窗口必須要在Windows任務欄里面,如果上班聊天的話,任務欄那里一堆東西在那兒閃,老板走過去就能看到。QQ不一樣,只有右下角一個小圖標,按一個快捷鍵窗口就彈出來了。
還有“傳文件”。IM的主要工作是聊天,傳文件是輔助的功能。MSN無法實現“斷點續傳”,加上自己的網絡不穩定,沒有傳過去還要重新來一遍。最鼎盛的時候,QQ還是承載一個備選工具的作用,后來所有人都用QQ傳文件了,尤其是比較大的文件。
這些都是用戶體驗的細節,但它們讓MSN慢慢地喪失了白領用戶群體。白領本來是非常頂MSN的,因為大家都覺得QQ屬于學生用的東西。我覺得,從戰略的思路來講,MSN比QQ更清晰。它通過IM工具開始,慢慢加上一些社交屬性,比如加上Spaces。最后卻是QQ贏了,這多多少少有運氣的成份在里面,它本身的規劃包括整個產品脈絡上并沒有顯得多么地前瞻性。
MSN靠的是戰略,而QQ靠的是戰術。進入中國的時候,MSN就像QQ的顛覆者——那時候上網的人不多,但誰都知道QQ。
QQ的執行力很強,產品的用戶體驗也好,它一直在想用戶需要什么,用戶需要我就做。我估計QQ也沒有太多戰略布局,你想QQ是屬于內部競爭式的,不管那時候是不是這種文化,肯定有那種苗頭了,甚至有些機會主義的成分。
這就有點兒像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MSN是前者,它覺得這個東西戰略上面意義重大,就投入巨大的資源,哪怕它不賺錢、用戶起得比較慢,也得做;QQ就是優勝劣汰,用戶抉擇,即使這個產品有別人開始做了,也可以嘗試一下。其實我覺得,蘋果也是計劃經濟,開始它是異類,它來一步步引導你使用它,別看現在風靡,以前它也是小眾的嘛!
在定位上,MSN非常清晰,它相當于實名制,以熟人社交為主。你必須要知道對方的ID,否則沒辦法查找,不會有陌生人去加你,你也沒法去加別人;QQ里面都是匿名,還有個查找功能,可以根據年齡、地域等來查,那時候還流行網友見面,小年輕們想要接觸社會,QQ也算是當年的“約炮神器”了。MSN主打白領,是已有圈子的維護,而QQ是結識。所以我和老外談論這兩款產品,用到的兩個單詞是Discovery和Maintenance。
其實大家一度也唱衰QQ,它的用戶群體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包括現在我都覺得,它不應該成為白領用戶的首選。MSN衰落之后,應該會出現新的產品。現在我發現微信可以起到這種作用,因為微信也是從白領這邊開始起來的,所謂的那些精英群體,用戶中很大一部分跟MSN有重合。這說明大家并不完全對QQ滿意。微信如果主推桌面版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轉到微信上面去。現在其實QQ是承載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的雙重角色。
但從另一個角度,MSN衰落的時間與谷歌、蘋果崛起的時間是差不多的。在中國,這又是伴著開心網、人人網、微博起來的時間段。
谷歌一發展起來,MSN在美國就開始往下掉。在2002年、2003年的時候硅谷很多學校都開始用LINUX,但是無法與MSN兼容,那邊用戶遷移到AOL、Yahoo! Messenger;后來都跑到Gtalk上面去了,再后來Facebook、Twitter出現,大家就不流行聊天了。美國人喜歡“異步”溝通,你發給我一個東西,我不需要馬上回給你,比如說電話留言、郵件。美國人時間管理比中國人好,這是一種文化的細微差異。
在中國,早期IM其實是充當了社交網絡的角色。后來等到人人網、微博起來之后,分流了一部分人。那上面的一些信息,原來是通過IM里面的“聊天群”來實現的。MSN那時候開始加速沒落,聊天群它也沒做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辦法組建一個群,而QQ群則是由來已久。MSN的Spaces有一段時間也很火,而且會把用戶文章的標題放到簽名里面來滾動更新,所以我說MSN的戰略規劃是非常宏大的。但很可惜,這些動作都是它快不行了的時候才做的。
好好研究MSN的處境,我發現,它的每一個問題單獨來看都不是特別重要的,但恰恰又是用戶體驗里面一個不可缺少的一環;它輸就輸在細節上,而細節最后很致命。它當年的成功,只是因為當時用戶沒有更好的其他選擇。
不過,這又讓我聯想到微信的處境。沒錯,我對它有些擔心。它的興起,一方面是因為用戶在往手機上轉,另一方面是以往的IM里面垃圾信息越來越多,就像QQ上的人亂七八糟的,又都是用網名。垃圾關系越來越多的話,這個社交網絡或者通信工具的價值會不斷下降,維護成本也越高。但是說白了,在我看來,微信的核心仍然像QQ一樣,也就是結交陌生人,很難保證過一段時間不會發生QQ之前的問題。
也許這類產品都是周而復始的循環,什么時候它變得臃腫,就需要被顛覆。就好像你的電腦硬盤不斷地被塞進去東西,塞到后來的話,你唯一需要的是更新換代,換一臺新電腦,而不是再去優化,再怎么優化它也都是亂糟糟的。
本期觀察家 方毅
“個推”創始人
作為用戶,我99年開始用QQ,2000年用MSN;QQ上面高中同學比較多,大學同學就基本上都是加MSN了。然后工作之后因為我覺得QQ太鬧騰,就長期不用了,隔四個月上去一次看一下留言。
MSN成了我的官方通訊工具,我的電腦設置為開機自動啟動的只有它,然后就一直掛著。2006年~2008年這段時間,我基本上平時都掛著,因為在它上面大家不鬧騰。在開心網出來之前,你不開機掛個MSN你簡直就不是個白領。
我也設身處地為MSN想過,其實它失去了好幾次機會,才淪為現在的樣子。
首先是2006年~2008年之間的產品機會。做“個信”的時候,我挖了一個MSN之前的中國區總架構師,現在他還是團隊技術負責人。他跟我講過,MSN很扯的一個事兒是,版本升級必須是全球升級,基本是以美國的時間半夜為主,導致中國都是大白天升級,系統一升級用戶就沒法用了;后來跟美國總部去溝通,對方說咱們不可能考慮到每個國家嘛。MSN這么一個大產品,在中國每次升級大概會有10%到5%的用戶就再也不回來了,團隊都很痛苦:好不容易激活一個用戶,一升級就這樣子,這不是要把自己搞死嗎?
現在跟Skype合并之后,中國區還算相對獨立。整個全球范圍來看,在中國都算做了一些創新、本地化的東西,其他地方都是全球一把抓,總部還不斷強調要保持產品的統一性,不要讓版本分化。所以深層原因來看,MSN的死掉就是機構極其臃腫、決策不靈活導致的。
包括MSN在全球撤出的新聞之后,唐駿也說過他倡導“加群”,群加得好不好很重要。其實對我來說,現在微信99%的活躍都是在群上,QQ也是這樣,從最早的聊天需求,到后面的匿名交友需求,再往后實際上主要是群,相當于為大家建立一個通信錄。MSN這幾步都沒走,從上來開始就一直是通信需求。MSN所謂的“群”根本不是群的概念,就意味著把一堆人抓起來聊天;而QQ是把群做得非常深的。
還有QQ的“在線對其隱身”,這個很酷的,完全體會到作為一個用戶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對人性的挖掘非常靈活。MSN從來就沒有讓你覺得酷,你使用它的時候,總會覺得“哎呀怎么這樣,好吧,我從了”。
包括MSN自己的Hotmail原來做得非常好——原本中國兩類人嘛,“土人”就用163,“洋人”全用Hotmail。Gmail后來做好了,我沒看到Hotmail怎么改進。微軟的技術不至于比谷歌差到哪里去吧?到后來,我發現得郵箱者得天下,網易后來其實是郵箱帶動了游戲,微信是靠QQ郵箱的經驗做起來的。郵箱這東西是一個強賬號系統,單兵生存能力強,只要你的用戶體驗好,天下其他產品關我屁事,我用著好就好;用我們公司的說法就是剛需、高頻。
然后,MSN又失去了和開心網、新浪微博合作方面的機會。MSN的用戶體系跟QQ完全不一樣的,它的用戶體系是開放的,你輸入用戶名、密碼就能把好友關系整個導出來,而QQ一直到現在為止還不開放。我說的開放是指,比如Facebook剛推出時,你的好友關系怎么建立?現在應該都是輸入Gmail帳號,以前更多是把MSN帳號輸進去,然后幫你導出來,你的好友關系都在里面了,這些人上來了就加為好友。在美國來講,MSN的概念很先進,美國所有的社交網站的母體都是MSN。現在微信的關系是基于手機通信錄導上來的;中國在微信這種模式出來之前,其實沒有導用戶的好方法,包括人人網和開心網都是導MSN。
當時開心網把MSN導過去的時候,我還嘗試在MSN上找人聊,發現人都還在。然后開心網起來,把MSN的活躍度帶過去了,人都在那里互動了。搶車位是弱聯系,等于把聊天形式從文字表達變成了搶搶車位、買賣好友這樣的異步交互。
跟開心網、新浪微博的合作,MSN沒有做深,你能看出它掙扎了一下,把新浪微博上發的內容轉到它的簽名里面;但是導了用戶之后,對微博有用,對它自己還是沒有好處。它沒有把主動權收回來,至少多做一些讓用戶活躍的東西。
接著的機會是“3Q大戰”。3Q大戰讓大家都看了一把熱鬧,我覺得那是MSN一個絕地回生的點。它如果有機會殺出來,秀一下情操,又是一個營銷點,至少那批原來MSN的老用戶實際上還是有節操的。
但MSN不作為,連新浪都在推他的UC,MSN就沒有落井下石。我覺得這個時候必須落井下石。3Q大戰以前我們跟阿里巴巴的人也在聊,巨頭之間相互打,根本沒有任何打敗對方的可能性,只有等其中一個人犯昏招。QQ出的那招其實挺昏的,只要有比較勇猛的東西攻上來,至少白領這塊兒人群就能挖回來,因為QQ那時候有很多人去卸載它了,至少很多人對它有意見。微博上大家都在罵,連我哥、我姐、他們家讀小學的小朋友都問我這個事情。MSN應該猛攻上去,直接把那批有情緒的人承接過來,那個時候大量的人在電腦上還裝載著MSN呢。
最后是移動端的機會。MSN到今天為止在移動端都沒什么動作,原來它的移動端是包給PICA。360還弄了一個口信,包括盛大都先出一個Youni,大家都在做,卻沒有MSN的任何聲音。最后微信成功,干掉了兩個產品:手機QQ跟MSN。微信上來之后,MSN有點萬劫不復的感覺。
我覺得它經歷的整個過程是:開心網出來之后,整個互聯網走向娛樂化,MSN被開心網干掉了;然后開心網沒落,人人網沒有進入到白領階層,最后QQ慢慢地滲透到開心網的那批用戶,接著又出了微信。從用戶流轉的角度來說,實際上是:MSN把用戶傳給開心網,開心網再傳回到QQ,微信來了之后,完全把白領接過來了。
我記得有一個對張小龍的采訪,人家讓他定義微信,他不定義。我老婆的名言是,我們經常在一個決定前面猶豫不決,她就形容“一只大雁飛過”,她的建議是先把它打下來再說,別考慮以后怎么打。移動互聯網至少在前面兩年發生的情況是,一個月一個變化,然后就基本是一個季度換一個概念。如果你像MSN那樣,那你可能就掛了。
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