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國內三大互聯網巨頭之一,騰訊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乃至其產品無人不用。這個已經無孔不入的龐大帝國,還在不斷進化發展,我們卻似乎對于它成長的過往不怎么了解。要知道創業不是請客吃飯,成功背后的艱辛和苦難往往都不為人知,今天小內就給大家來八一八騰訊在成長道路上的那些磨難和風雨。
做中國的ICQ,騰訊誤打誤撞上路
1996的夏天,以色列的三個年輕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在一次聚會上決定攜手開發一款軟件,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快速即時的特點去實現人與人直接的在線交流,ICQ便應運而生。一年后,馬化騰接觸到了ICQ并成為它的用戶,感受到其魅力的同時也看到其局限性——英文界面,操作上不夠親民。這也使得當時ICQ在國內始終不是特別普及,往往僅限于“網蟲”級的高手里。
馬化騰和騰訊的伙伴們最初的想法是做一個中文的ICQ軟件,然后找機會賣給有實力的企業,他們當時完全沒有想過公司最終會靠這個在當時還不是多起眼的小軟件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巨頭。可他們最終沒能如愿與愿意出資的公司達成一致,騰訊只好自己做起了最初權當副業的OICQ。由于設計軟件之時,就已經有明確的做一個改進版中文ICQ的思路,OICQ從第一個測試版本起就憑借合理的界面設計,簡單的操作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而在公司最開始的這段歲月里,由于團隊人員精簡,馬化騰把曾任上市公司董事的父親拉來幫忙給公司做賬,其父就開著奔馳來給兒子打工,老馬想必同時還在公司治理和資本運營等諸多方面將經驗傳承給了兒子。拉來父親幫忙還不算完事,由于當時創辦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須是待業或退休身份,馬化騰又只好讓退休的母親來擔任騰訊當時的法人代表。此時的騰訊,就好比汪洋中的一條小船,緊緊巴巴地就揚帆起航了。
不足歲就面臨夭折的OICQ
至1999年11月,OICQ在上線9個月的短短時間內用戶就已破百萬,遠遠地且永遠地甩開了所有的同期競爭者。伴隨不斷增加的龐大用戶群,OICQ需要更多的服務器去支撐,但就在這時,公司賬面上只余下大概1萬塊了。怎么辦?馬化騰和伙伴們一面將薪水咬牙減半,另一面增加個人的資金投入。可這些還只是杯水車薪,尚不足歲的QICQ仍然有要夭折的危險。眾人便只好四處奔走,找人投資入股。
可那些人根本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他們要么沖著OICQ的用戶數給出了一個很勉強的價格,要么直接表示不考慮投資。而貸款的路,由于騰訊當時沒有什么固定資產可以抵押,也是走不通。根據吳昊《馬化騰傳奇》一書的說法,騰訊團隊通過“當年的高交會”認識了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VC公司IDG總經理王樹。盡管還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團隊成員曾李青還是拿著數易其稿的商業計劃書,拉著還躺在病床的馬化騰一同與王樹會面。這次會面最終讓IDG冒險決定投資騰訊,其緣由無非兩點:首先,有AOL斥資2.87億美元收購ICQ,無疑起了一個示范作用;其次,雖然還沒有找到靠譜的商業模式,但OICQ已經擁有較大并不斷增加的用戶群。
錦上添花的是,馬化騰他們后來還托人牽線找到了李澤楷的盈科,雖然對方一度猶豫,但看著IDG最終拍板之后,盈科最后也就同意投資。關于個中緣由,坊間一度傳聞馬化騰憑借其父同為潮商的出身因此和李嘉誠李澤楷父子有一定的交往,從而促使騰訊能拿到盈科的投資。但小內覺得這個說法不靠譜,投資并非靠交情就足以拿下,還是得靠本事說話的,盈科這邊肯定還是認可了騰訊的實力和前景。最終,IDG和盈科攜手投資220萬美元,各占20%股份,騰訊的救命錢算是搞定了。
陰差陽錯避過互聯網泡沫破滅危機
可事情沒那么簡單,根據財經作家吳曉波的專欄文章對于當時情況的描述,由于投資方均非大陸公司,資金需要從境外劃過來,諸如起草文件,報批報審等手續流程會耗費不少時間。可已經彈盡糧絕的騰訊沒法再等了。多虧王樹再度出手相助,通過個人關系找到朋友出資先期墊付450萬元,這才幫助騰訊度過了難關。至今,馬化騰仍舊十分感激王樹昔日的傾力相助,他曾表示“如果沒有那筆錢,可能早就沒有騰訊了”。
2000年初,在騰訊等人翹首期待下投資協議最終簽訂。而這樣波瀾不驚的過程,卻陰差陽錯地使騰訊得以安然渡過后面那場席卷全球的互聯網泡沫危機。因為緊接著騰訊簽訂投資協議不久,從當年3月份開始,一直高高上揚的納斯達克指數在毫無預兆的情形下突然下跌不止,幾乎所有知名的互聯網公司都遭遇重挫,此前赴美上市的幾家中國公司股價也跌到谷底。一時間,行業進入如寒冬般的蕭條,人們談互聯網色變。
馬化騰和他的伙伴們對此恐怕至今都還會后怕,若不是趕在泡沫破滅時刻之前敲定協議拿到資金,同樣“可能早就沒有騰訊了”。這一次,騰訊似乎又借助到了運氣的幫助,得以從容地渡過這場互聯網業始料不及的空前劫難。在無數個成功或者失敗的創業經歷中,運氣無疑是最不可捉摸的因素,太多的優秀創業者僅僅因為它而倒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
以QQ的名義重生
正當騰訊憑借先前拿到的投資可以喘口氣的時候,新的麻煩出現了——ICQ的母公司AOL氣勢洶洶地找上門來。其實,此前AOL就已經打著名分之爭的旗號多次發函過來要求騰訊放棄OICQ的名稱及相關域名。AOL此舉很明顯是要瓜分當時已經已經被騰訊占據了90%的中國IM市場,騰訊對此也采取了靈活應對的方案。
由于美國法院有案例參照的原則,而AOL此前贏過與SMSICQ的同類案訴訟,這起官司很快便以美國那邊宣判騰訊敗訴告終。好在騰訊此前已經做好了準備,不久QQ2000也全新登場了,同時騰訊也用tecent.com替代了oicq.com的域名。關于為什么是選定QQ作為新名稱,據說是因為當時網友將包括OICQ和ICQ在內的諸多IM軟件都統稱為QQ,而騰訊便就此大膽的“據為己有”,這也算是對AOL的一種“復仇”吧。
為了進一步避免版權風險,在全新的QQ里面騰訊用自己設計企鵝系列卡通形象全面取代了之前那些來源于迪斯尼公司的卡通形象,企鵝也得以從此更加深入人心并最終成為騰訊的吉祥物、代名詞。此前騰訊一直都是在免費使用那些知名的卡通形象,并沒有得到所有者的授權,如果一旦對方訴訟騰訊并要求賠償巨款,剛剛避開一劫的騰訊將遭受重創。
邂逅MIH,騰訊“二婚”贏得真愛
臨近2000年年末,新的危機又在等在馬化騰和伙伴們。由于互聯網業持續的蕭條,此前投資的IDG和盈科逐漸有了要撤股套現的想法。可同時,騰訊卻需要新的資金的添置服務器支持公司的繼續發展。但資方已經認為騰訊的商業模式是不會被市場主流青睞的,也沒有更多的增長空間了,繼續投資就等于燒錢。
為此雙方進行了多輪面談,兩家股東最終同意以貸款的形式給予騰訊200萬美元,同時開始積極尋找愿意接盤的公司。可2000年行將過去,QQ的注冊用戶很快就要突破驚人的一億,可是此時全中國竟然沒有一家公司一個人愿意去收購騰訊的股份。
正在這一籌莫展之際,MIH來了。馬化騰這還是頭一次聽說這家來自南非的公司,在后來的會談中他還接觸到了能說流利漢語的MIH副總裁網大為。雙方幾經商討,MIH最后同意以現金支付的方式從IDG和盈科手中拿到共計32.8%的股份,同時保留公司控制權給馬化騰。騰訊維持這樣的股權結構至今,而網大為也以執行副總裁的身份任職騰訊負責國際業務。
隨著騰訊二輪融資的成功,騰訊熬過了鳳凰涅槃前最終的難關,之后迎接他們的便是一片坦途,其中哪怕也有像后來“3Q大戰”這樣的激烈紛爭,但對于根基已經牢固的騰訊來說那都不過是小風小浪罷了。
縱覽騰訊在幼年期的這段成長歷史,也許有人要感嘆是運氣成就了馬化騰和騰訊,但小內認為一切偶然皆是必然的產物,在看似飽受命運眷顧的背后,馬化騰和伙伴們務實、專注的氣質,以及那股不放棄的創業熱忱才是鑄就騰訊帝國根基的主因。而那些時運因素,那些傳聞和八卦則為這段歷程倍添了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