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咖啡館坐下來,忽然覺得孤單怎么辦?除了找各種借口向鄰桌搭訕之外,兩個來自中國的90后帥小伙為年輕人帶來了一種新方法。
薛馳和李政林開發的APP叫做“Blleep”,已經在美國上線,目的是解決年輕人一個基本的交友難題:“我在這里,想找朋友,怎么做最快?”——打開Blleep,可查看附近的最新活動。用戶可以查看介紹及參與成員,也可以參加群組討論,或發送交友請求給其他參加者。
當然,僅僅加入其他人的“現成”活動是無法滿足社交達人們的熱情的!
點擊“創建”按鈕后,用戶可以輸入指定地址或選擇當前位置來查看周圍活躍用戶數及好友數,隨后可面向好友或所有用戶創建即時活動。
“在這里不需要像以前一樣提前很久掛一則活動信息,隨時發布隨時就可以有用戶來參與”,薛馳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尷尬的咖啡館搭訕變成一種“更酷”的方式交友。“比如我現在就坐在咖啡館,那么我可以創建一個活動,告訴他們我會待到幾點。附近有興趣的人就可以隨時來找我”,當然,地點可以換成年輕人常去的很多場所——K歌房、餐廳、酒吧,甚至圖書館、自習室。
“這是我們最主要的功能”,在今年3月份發布的beta版本中,創建活動功能被放在Blleep首屏,因為他們覺得這才是最酷的部分。但是當他們拿著產品給朋友試用時,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很難被理解。
“我不知道要做什么”,這是他倆當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普通用戶對我們的概念完全不了解”。于是薛馳和李政林只能不斷向周圍的朋友解釋自己的產品理念,雖然別人聽過后都覺得這個idea不錯,但用戶的使用頻率依然上不去。
“你以為你是喬布斯嗎?”在朋友看來,有創新的想法是一回事,能像“教主”一樣說服全世界則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勸他們把自己的產品改的“正常點兒”,或者說更普通一些。
“我們不認為自己的理念有問題,我們的想法很牛,只是產品還不夠流暢而已”,薛馳這樣形容當時的狀態。為了提高用戶接受度,薛馳和李政林買足了Caltrain(加州火車)的車票,賴在車上不下來,見人就介紹自己的產品,去問對方的意見。
不斷的接觸讓兩個人慢慢發現,用戶不來使用可能會有很多原因——不了解產品理念、害羞、甚至只是懶。為了讓產品更加“平易近人”,他們把第一屏換成了查看已有活動。“效果好多了”,用戶參與的頻率和產品使用頻率都都提高了不少,“痛過之后才開始了解怎么做產品”。
“摸著石頭過河”,薛馳和李政林這樣形容自己的創業過程。對于這個直接從校園走出來的年輕團隊,學會做產品只是第一步。
“我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修改產品,當我們覺得產品沒問題的時候,才發現推廣才是大問題”。只有足夠多的活躍用戶,才能保證用戶在發布了即時消息之后有更大的幾率被回復,這種互動才是Blleep的核心。
“理論上我們知道應該去接觸哪些人”,為了增加媒體曝光,他們向本地大大小小的媒體人發了一百多封郵件介紹自己的產品。“我們不只是群發郵件,我們讀了每個記者和Blogger的文章,通過他們最近寫的文章來發送不同側重點的郵件”,然而這些郵件都石沉大海。
并不奏效的傳統推廣途徑讓兩個年輕人頗為頭疼,但是接踵而來的幸運卻又給他們“砸”開了一線希望。
5月份,他們在酒會上遇見了一個舊金山女孩Navi Navjeet Kaur。“她就覺得我們的產品特別有意思”,憑借對Blleep的欣賞,Kaur幫助他們在金門公園舉辦了一場“草地趴”,吸引了一批熱愛探索的年輕人來參加。這些人成為Blleep第一批“土著”用戶。
這次活動之后,薛馳和李政林忽然晃過神兒來:“這不就是我們要做的嗎?幫這些年輕人做一些酷的事兒?”于是,他們不再蹲在電腦前給媒體人發那些滿是乞求語氣的電子郵件,而是帶著iPhone走到學校里,去找那些“校園英雄”。
在他們結交的校園達人中,有朋友眾多的社交達人,也有粉絲爆棚的搖滾歌手。“他們可以幫我們把產品推薦給更多的人”,就在薛馳講述的當天,一位業余搖滾歌手正在舊金山舉辦一場草地演唱會,“她通過Blleep發布活動信息,活動地點只有在今天參加我們的即時活動才能夠看到——我在這里,我想見到你們”。
目前Blleep已經獲得了6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未來一年他們希望可以從校園走出去,讓更多年輕人“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