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智能手表不是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發表日期:2015.02.15 訪問人數:562
《連線》撰稿人馬特-霍南(Mat Honan)認為,可穿戴設備不必做到全知全能,它只需要專注于一件事即可。
以下是全文摘要:
英特爾去年年底在舊金山舉辦了一個可穿戴設備大賽,主題是“異想天開”。創業者一個接一個地走上舞臺,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設計,同時也讓“異想天開”這個次在我的大腦里一次又一次地浮現。
一種手套,可以跟蹤工人在車間里的位置變化?真是異想天開!烏龜形狀的仿生寶寶,如果新媽媽誕下早產兒,必須留在保育器里,她們就可以把這種仿生寶寶裹在胸前?腦洞太大了吧!一架無人機,佩戴在你的手臂上,你一抖手腕,它就飛起來,懸停在空中,然后給你拍下一張自拍照?簡直是無語了!
這些設計似乎來自于一個更加蠢萌的未來,但它們卻相當實在——至少實在得可以參加這個獎金為五十萬美元的競賽。英特爾本身也在嘗試可穿戴設備。它收購了Basis,該公司旗下的智能手表配備了多個傳感器,可以檢測佩戴者的移動、心臟率、皮膚溫度,從而跟蹤你的活動和睡眠;它還推出了一個技術飾品系列;此外還有傳言說,下一代谷歌眼鏡將搭載英特爾芯片。
英特爾為什么會做這些事情呢?因為它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會變得比電腦或手機更加普遍。我認為這個思路很正確。因為你不會只佩戴一件可穿戴設備——你會佩戴好多件。有些人假設我們每時每刻都穿戴著同一件設備,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
為什么會有這種誤解呢?因為迄今為止,可穿戴設備一直在做手機已經做過的一些事情。除了跟蹤動作之外,除了成為手機的一塊代理屏幕之外,這些腕帶和眼鏡到底算是什么呢?
實際上,可穿戴領域將涌現出大量功能單一而新奇的設備,它們將適用于不同的情況,而不是提供從手機中分離出來的某種功能——這關乎于用例工程(use-case engineering)。想想以下例子:適合于特定運動的服裝,比如Hexoskin,它們可以監測你的鍛煉過程,或者像VitalConnect這樣的醫療設備,它們可以跟蹤你的生命體征,并為醫生提供這些數據,或者是某種耳塞,它并非傳統的助聽器,但是在背景噪音太嘈雜的時候,戴上它可以幫助你聽清想聽的東西。
我們會在需要它們的時候穿戴上它們,在不需要的時候把它們脫掉。盡管像Jawbone Up智能手環這樣的設備獲得了成功,蘋果智能手表的無窮無盡的傳言引人注目,但我們將會看到的可穿戴設備更像是功能性壓縮襪,而不是瑞士軍刀。
在英特爾的這次競賽中,ProGlove是一個實用性特別強的設備。它針對的是工廠里的工人,適合在車間里使用。
用手套來監測工人所在的位置,這聽上去有點過分。但它卻是一個非常好的可穿戴設備的例子。因為除了跟蹤你的動作之外,它還可以向你提出關于動作的建議。
“假設你需要給汽車換輪胎,你戴著一只連接到iPhone的 ProGlove手套。它知道這是一輛奧迪車,也知道你相對于這輛車的位置,通過跟蹤你的操作步驟,它就知道你是否把千斤頂放在了正確的位置上,”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萊恩-科茲安尼克(Brian Krzanich)說。“你可以通過一組手套來學習彈鋼琴,你還可以把這種觸覺反饋技術應用到很多事情上,而不僅僅是工業生產中。”
這真的是很酷。利用可以監測動作的手套,來訓練你的肌肉記憶,這是非常新穎的點子,與我們以往的經驗大不相同。
我的一個抽屜里擺放著各種電量耗盡的可穿戴設備:Jawbone Up、Fitbit等等。一旦它們的電量耗盡,我就懶得再去充電。因為它們能做的事情,事情用手機都能做到。
這就是可穿戴設備的問題所在。很多的穿戴設備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但這次競賽中出現的一些以任務為導向的設備卻讓人倍感振奮。它們似乎終于做好了準備——讓我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穿上它們,不需要的時候就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