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滴滴快的任命原快的打車副總裁付強擔任代駕事業部總經理,宣告該公司正式進軍代駕市場。市場份額早已高度集中的代駕市場迎來了出行行業巨頭,這會給高速發展的代駕行業帶來什么變化?滴滴快的能夠復制其在專車市場的“奇跡”嗎?e代駕的壟斷地位會受到沖擊嗎?
滴滴快的進軍代駕市場挑戰e代駕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未來5年國內代駕市場產值將高達500億元。目前該市場活躍的玩家都是創業公司,包括e代駕、云代駕、微代駕等,其中第一個開發出代駕APP的e代駕被多數調研機構認為已占據70%-90%國內代駕市場份額,地位相當于打車軟件里的滴滴快的。
此番滴滴快的進軍代駕市場,遇到的最大對手自然就是e代駕。通過燒錢補貼迅速壯大的滴滴快的是否能夠復制在專車市場的成功經驗,將e代駕打成下一個易到?
背靠騰訊、阿里巴巴和多家知名風投的滴滴快的可謂有錢有資源,但從另外一家有錢有資源的互聯網公司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有錢有資源也不一定能在代駕市場打出一片天地?,F 身說法的這家公司就是e代駕的股東58同城。早在2014年4月,上市半年多的58同城高調宣布推出58代駕通進軍代駕市場,之后不久就穩居北京代駕市場 份額第二,并打算在當年年底前進軍全國市場。之后發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當年10月份,58同城投入2000萬美元入股e代駕,其代駕業務合并到e代駕, 并承諾不再從事代駕業務。
市值超過40億美元的58同城體量跟滴滴快的是一個級別,騰訊還是其第一大機構股東,可謂有錢有資源的主,依 然打不過創業公司e代駕,其核心原因是e代駕已在代駕市場建立了很高的行業壁壘,大公司的流量及資金優勢能發揮的作用有限,即使有作用也面臨不劃算的窘 境。在近些年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垂直領域涌現出了優秀的創業公司,在風險資本的推動下,這些創業公司在各自領域建立了很高的行業壁壘,BAT等互聯網 巨頭大多采取入股或直接收購的方式參與垂直領域的競爭,而不是另起爐灶直接殺入。在門戶網站領域有一個著名的十倍理論,即市場第二名想要超過第一名,要付 出5-10倍的成本才有可能,坐擁QQ這個大分發平臺的騰訊新聞最后還是靠遠超其它三家門戶的人力投入才坐穩第一的位置。
所以,代駕市場新玩家滴滴快的現在面臨著和一年前的58同城一樣的窘境:大規模的投入和投入后也無果。與58同城跳入一個新行業不一樣的是,滴滴快的是進入出行行業相關市場,其在有車一族里已經有一定口碑,至少在用戶教育上要省好多事,但這還遠遠不夠。
滴滴快的代駕業務將遇到三大挑戰
代駕市場跟滴滴快的熟悉的出租車、專車市場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不同的用戶群、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打法將是滴滴快的代駕業務遇到的最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用戶群不一樣。此 前滴滴快的用燒錢補貼贏得的出租車、專車用戶大多是沒有自有私家車的人,需要代駕的用戶都是有車的人,這兩個用戶群的用戶習慣完全不一樣,滴滴快的此前積 累的海量用戶以及用戶習慣等大數據在代駕市場很難起到效果。進入代駕市場后,滴滴快的仍然需要重新做大規模的市場推廣,類似出租車用戶向專車用戶平移的滾 雪球效應不可能再現。滴滴快的合并的初衷就是成本壓力太大,而這個問題在代駕市場又將重現,如何做好上市前的財務報表將考驗新成立的滴滴快的領導層的智 慧。在專車市場大局未定的前提下,滴滴快的是否還能拿出大手筆資金和人力投入代駕是個未知數。
第二大挑戰,商業模式不一樣。e 代駕的基本商業模式是從司機代駕收入里分成,而在競爭激烈的打車軟件、專車軟件市場,坐擁大規模流量后變現流量是目前的主流商業模式,甚至連專車本身都是 打車軟件大流量的產物。進入代駕市場的滴滴快的基本相當于要重建一套商業模式,從零開始的困難可想而知。目前的代駕市場本身也是個很苦的活,變現的能力也 不見得就比專車強,進入新戰場的滴滴快的多線作戰肯定有所取舍,到底孰輕孰重可能還要好好考量一下。
第三大挑戰,打法不一樣。滴 滴快的半年內邊緣化易到的殺招是大規模的補貼,燒錢打法在出租車、專車市場走得很順。代駕市場的用戶群對價格當然也關心,但價格戰的影響力已經大大下降。 這些收入較高的有車一族更關心的是人身財產安全、及時響應等更高需求,一些服務到位的代駕司機經常能拿到小費,這在出租車和專車市場是沒有的。安全問題各 家都玩不出什么花樣來,但及時響應對新玩家而言太難了,代駕司機和出租車、專車司機是兩個群體,很難轉移過來,在很長一段時間滴滴快的都將面臨司機招募的 難題。
在司機之外,飯店酒吧等代駕需求集中地點的地推工作也是難啃的骨頭,此前專攻司機市場的滴滴快的是否有足夠能量拿下這些線下合作伙伴還存在很多疑問。而以e代駕為代表的創業公司深耕代駕市場多年,在一二線城市早已完成布局,這兩大痛點已基本解決。很多行業分析師都認為,代駕市場也存在跟搜索市場一樣的馬太效應,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這也是為什么像58同城這樣的上市公司因為錯過紅利期而無奈入股e代駕的核心原因。
上述三大挑戰,每一個都需要新玩家滴滴快的投入重金,而且即使投入重金也未必有效果,58同城的案例就在不遠處。對于新崛起的滴滴快的而言,在代駕市場是否有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勇氣還很難說,但進軍代駕市場作為拓寬想象空間,在資本市場贏得更多溢價還是有一定價值。對整個代駕市場而言,滴滴快的的進入有望催熟代駕市場,越來越多的風險資本也會進入這個行業,對代駕行業而言是好事。
在滴滴快的進入代駕市場的消息傳開后,e代駕CEO楊家軍在微博上寫了一句:歲歲不同,年年相似。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被e代駕打成股東的58同城。滴滴快的會不會重蹈58同城覆轍,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