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注風投資本和研究基金的動態趨勢,你就會發現人工智能將極大地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鮮有科技創新者在這一新的領域有所顯著建樹,而中國的搜索引擎巨頭百度的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便是其中之一。吳恩達在斯坦福教授人工智能課程,主導了“Google Brain”項目,創辦了在線教育的先驅Coursera。去年,他加入了百度,希望借此平臺讓電腦學會看、會聽,會做人們吩咐的事情,能夠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服務。
為什么在中國,機器的智能應用能有如此之大的發展機遇,成了一個小小的謎團。全球流量排名第五的百度,購物網站淘寶,即時通訊應用QQ,媒體公司新浪,以及微博客平臺新浪微博,這些都是排名前15的網站,也都是屬于中國的網站。根據吳恩達透露,當百度著手設計一款新的應用時,率先考慮的是移動平臺。在中國,手機是連接消費者的重要渠道。
談到他的研究工作時,一貫溫和禮貌的吳恩達仍是掩抑不住內心的熱情。如今,他在美國加州森尼維爾市的百度分部管理著一支不斷壯大的團隊。他并不相信當下炒的沸沸揚揚的機器人造反革命,他認為目前研究人員只認識到了機器人潛力的冰山一角。吳恩達還表示,相比對機器人殺手的憂慮,他更關心機器中微處理器的運行時間,或者如何推動語音識別正確理解人們所指的地點。如此種種,都是未來他要做的事情。盡管前路漫漫,但是吳恩達始終相信,我們擁有如此多的好點子和優秀的公司,在不久的將來完全可以用實現語音控制智能手機。
最近,吳恩達在Skype上接受了一小段采訪,闡述了他對機器智能的看法。以下是整理后的簡潔對話:
問: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的潛力方面,哪一點最令你感到興奮?
吳恩達:很多公司,包括我們(指百度)和其他公司,都有十分出色的計算機視覺技術,能夠完成過去——甚至一年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我看來,最具有挑戰的事情是如何設計出奪人眼球的產品。我認為目前還沒有人設計出這樣一款足以驚艷世人的應用。
在硅谷,很多創業公司都在農業或者購物(尤其是服裝購物)領域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就以百度為例,如果你看到一張電影明星的照片,我們完全可以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來告訴你這位明星是誰,他的年齡和喜好等等。如果恰好他們身上的服裝也在我們的識別范圍內,我們可以很快地給你推薦相關的服裝。大家都喜歡這樣的技術。
問:這些照片會不會成為廣告商的爭奪之地呢?
吳恩達:我們目前沒有走向商業化;我們僅僅只是為用戶尋找風格相似的服裝。但是有很多垂直領域的確可以應用這項技術——比如尋找有興趣的用戶,通過識別某個度假目的地然后推薦其他相似的目的地。顯然,計算機視覺技術能做的事情遠不止這些,但到底能做什么,我們目前仍然在探索。
問:毀滅性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被討論,是什么原因讓人們有這樣的擔憂呢?
吳恩達:我覺得,可能幾百年后人們會創造出一項前所未聞的新技術,那個時候,或許計算機會變成毀滅性的威脅。但是未來是難以預測的。我甚至完全不知道接下來的五年里會發生什么。我一點都不擔心人工智能會變成可怕的東西,就像我一點也不擔心火星上人口過剩一樣。幾百年后我希望人來可以征服火星,但是至今人類還未踏上那個星球,所以我們為什么要擔心人口過剩這件事。
問:人工智能是一份什么樣的工作?
吳恩達:大概和造一艘火箭差不多的性質吧。你需要一個巨大的引擎和大量的燃料。如果你有足夠大的引擎而沒有足夠多的燃料,你就無法把火箭送入既定軌道。反過來,如果燃料充足了但是引擎太弱,你連發射都成問題。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深度學習(創造人工智能的關鍵流程之一)亦是如此。深度學習模型就是火箭的引擎,海量數據就是我們用來處理算法的燃料。
問:你有在Google的工作經歷,所以你對自動駕駛汽車怎么看?
吳恩達:我辦公位置的隔壁就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團隊,其中很多人都是我的好友,所以我了解他們的工作。但是我從未直接參與其中。
我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和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有兩種發展觀點,人們一直爭論不下。第一種發展觀點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有一個遞增的路徑,也就是說你先有了巡航控制,接著有了自適應巡航控制,然后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在高速公路上實現自動駕駛,繼而在接下來的20年里你不斷增加新的技術直到你成功的制造出完整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汽車。第二種發展觀點則傾向于組織機構,也許是卡耐基梅隆或者是谷歌,毫無預兆地一夜之間自動駕駛汽車就出現在人們面前了!昨天還沒有自動駕駛汽車,今天就開始出售了!
而我則支持第一種觀點。我認為大多數人并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動駕駛汽車。能夠駕駛一千英里和想去哪就去哪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概念。其實最根本的依然是機器學習技術,它可以很好地推進自動駕駛的精確率,比如從90%提高到99%。但是,達到99.99%的精確率又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也是難上加難。我能告訴你的就是:自動駕駛汽車肯定要比酒醉駕駛安全很多。
問:你創辦了Coursera,并且大力倡導在線教育項目。那么你怎么看待未來的教育呢?
吳恩達:我們的教育系統到目前為止在教育下一代解決各種日常問題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拖拉機取代傳統農耕勞動力時,我們教育下一代去工廠工作。但是在廣泛地指導非常規的創造性工作方面,我們的教育依然存在局限性。
問:你是否同意在未來勞動力會被自動化取代這樣的說法?因為自動化可以降低成本,所以會不會人們每周只需要工作10-20小時就足夠了呢!
吳恩達:要我說的話,應該是零工作時間!我認為最低生活保障可以作為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案,但是我不確定我自己是否會接受這種方案。我想如果全人類都可以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做一些重要事情的話,我們的社會將突飛猛進。賦予人們一系列的技能去做各種重要的事情,這情形一定十分令人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