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鈦媒體上關于廣州創業的討論很多,作為一名在廣州曾經創業失敗的創業者我把最近在鈦媒體上看到的關于廣州創業的討論進行了一個整理,覺得非常有用。
昨天看到鈦媒體作者道哥的一篇文章特別喜歡,他把廣州創業和創新的邊緣化歸結為“極端的實用主義”,這非常準確。
道哥總結了互聯網革命中的廣州歷史:
如果說互聯網革命浪潮可以分上下半場的話,在上半場,廣州享盡了互聯網的紅利,以互聯網世界里被公認的三種商業模式(廣告、電商、游戲)為例,在互聯網興盛發展的初期,廣州在電信運營商的帶動下,一批提供CP和ISP業務的小企業就興盛起來,也賺得了互聯網的第一桶金。
然而,由于這種業務涉及到太多的早期市場,以及更多“背后”操作的元素,一方面是某種暗地里的扣費和補貼等非陽光下的操作手法,灰色地帶的收入模式一般都見不得光,另外一方面,很多業務的獲取都是各種臺下關系交易的存在,使得這第一桶金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投機”或者“原罪”,也注定了這種收入更多接近“地下”的狀態。
這也導致了收入了這樣的第一桶金后,更多的獲益者選擇放棄本行,去其它行業跨界,曾經具備的廣告行業大平臺自然生長的先決條件被打破和破壞。
與此同時,一些電信主導建設的熱線或者區域門戶,或者圍繞在電信周邊的一些互聯網企業,在當時也發展起來,諸如21CN,廣州視窗,163網易等,這些企業代表了中國互聯網最為早期的企業,風光無限。但是,21CN等作為電信的嫡系出身,不愁吃穿,雖然擁有了諸如郵箱業務、視頻業務等多項業務的全國領先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卻未曾被最大限度發現其價值,也導致了最終無法實現突破性的增長。
而網易,本應該是廣州互聯網企業的典型代表,在兩方面失去了其代表性,和旗幟效應。
一方面,從業務層面,其核心業務來自于游戲,雖然能夠最大限度的增加現金流,在最初的互聯網競爭生態體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卻因為其業務本身生態的完整性,以及縱深性發展比較強,也注定了這一業務只能在其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產生其影響,對于社會大眾來說,除了滿足基本的需求之外,無法帶動整個市場環境和互聯網創業環境的改良,留下的只是一批優秀的互聯網游戲從業者,最終各自另立門戶,幾乎都做了游戲這一行,從頁游到手游,從單款游戲到游戲平臺,各種產業縱深都在廣州落地較深。
這種落地一方面贏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卻未曾在整個社會層面,帶動整個區域互聯網創業氛圍的興盛,貢獻有限,除了貢獻了一批互聯網游戲技術人才之外,這些項目的行業積累無法被大規模的應用到其它領域。
另外一方面,互聯網門戶時代,發跡廣州的網易的出走,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表明了這種互聯網生態環境的缺失。
在互聯網興盛的早期,更多的廣州本土創業者,選擇了特殊的關系,借助互聯網發展紅利,選擇了運營商主導下的CP等業務模式,賺得了第一桶金,卻因為其操作的特殊性,其這一桶金無法在第一時間內見得光,也因為早期國企主導的互聯網企業不愁吃穿,缺乏必要的斗志,也導致了無法出現一個基礎的標桿性的互聯網平臺。
更為可貴的是,道哥除了指出問題,還提出了解決辦法的建議:
商業生態的升級,意味著廣州本土精神中所堅持的簡單的商業模式邏輯面臨著革新升級的客觀需求,曾經釋放每一個個體的自主性,實現每一個個體價值的獨立實現變得困難很多,當下的商業生態要求的時商業模式實現過程中的打群架,而非單打獨斗 。
秉承極端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廣州人,堅持大家各自賺錢互不干涉的自由原則的廣州人,在享受了互聯網第一階段發展紅利的廣州本土經濟體,需要進行必要的升級,從社會個體單打獨斗的狀態中醒悟過來,實現單打獨斗和戰略層面的宏觀布局相結合的全新商業生態模式的升級,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的是諸多的改變。
首先,需要的是思維模式的變化,從原來的簡單商業模式,向生態化商業模式的認知模式轉變。
其次,需要更多的生態體系,能夠協同曾經單打獨斗的經濟個體,實現合伙制在內的諸多系統化商業模式的升級,簡而言之就是需要抱團,這種抱團是需要打破曾經廣州人各自做生意,互不相欠的自由發展模式。
最后,在生態模式的實踐過程中,需要政府改變過往完全放開社會力量自由發展,政府只提供基礎的服務,不做過多干涉的自由開放思維,轉而通過更多的生態化的宏觀布局,協調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生態協同,為曾經民間單打獨斗的商業模式的轉變升級,協同發展提供指引性的幫助。
享受了互聯網技術紅利,特別是在極端實用主義的指引下,造就了廣州本土經濟輝煌發展奇跡的過往成功經驗,在當下生態化、系統化、多元化商業新生態格局中,已經出現了創新者窘境所昭示的諸多連續性創新的困擾,需要一次全新的,革命性的升級,打破這一創新者的窘境。
極端實用主義曾經造就廣州互聯網1.0時代的輝煌,在互聯網經濟2.0,特別是“互聯網+”發展階段的全新商業生態格局中,需要一次徹底的思想解放和脫胎換骨的變化。
而在鈦媒體發布的《廣州創業地圖》中,更對廣州的科技類上市公司、明星公司、投資人篇、孵化器、創客聚集地以及創業政策進行了無比全面的梳理和解讀,對創業者具有極強的實用性。
作為創業者,對于我來說,要重振廣州的創業,除了政策的扶持和改變,有以下幾個自己城市的內功需要磨練,綜合了鈦媒體作者王新喜的文章觀點:
一、跟深圳搶人才
不得不承認深圳對互聯網人才吸附力更強。
在過去一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突飛猛進,無秘、臉萌、Zealer等移動互聯網創業型公司都在深圳冒出尖兒來,但緊挨深圳的廣州卻略顯落寞。甚至我們看到,廣州本土的網易都開始把總部北遷、而網易研發中心更是遷到了杭州,廣州的互聯網熱度在持續降溫。
互聯網產業本身有著滾雪球的集聚效應。比如說,相對來講,北京的互聯網創業環境好,大家都往北京跑,這必然導致北京周邊的互聯網產業空心化。在南國,廣州與深圳一哥之爭由來已久,而根據今年廣東社科院發布“現代化進程”測評結果,廣州在總分上已經輸給了深圳,另外,在五大單項指標的測評,也丟掉了“省內第一”。
相對來講,深圳的創業氛圍似乎更有利,因為深圳移民城市與特區政策優勢與基因往往使得深圳成為創業者與冒險家的樂園。華為、騰訊、中興等IT類標桿企業扎根深圳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吸附力。加之深圳政府的政策對IT產業的支持力度與產業環的完善,制造、內容、支付等配套在同步推進,目前來看,深圳在支撐互聯網發展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電子制造業等領域的產業發達程度甚至已超越廣州,這些因素也正在推動百度、阿里巴巴、360等企業都跑去深圳布局。
其實,廣州也不乏優秀的互聯網公司,網易、多玩、UC、唯品會、夢芭莎,還有4399等許多的創業型游戲公司都是其中的代表。這里面順便提下唯品會,唯品會的公司氣質事實上與廣州低調的生意人的氣質吻合。去年赴美上市的唯品會成為一只讓人艷羨的妖股,引發巨大的輿論關注,這本身是一個絕佳的宣傳與營銷機會,但沒想到此后的唯品會卻長期在社交媒體中失聲,其CEO沈亞也鮮被人知,怎么說也是國內第三大電商公司,卻任由京東與阿里互相掐架打口水戰,導致自身存在感喪失。
我們總結發現,廣州的互聯網公司其實有共同的特征,就是營銷能力欠缺,雖懂得低調賺錢,不做賠錢的買賣,但局限性也很明顯,就是做不出品牌高度與廣度。另外,他們也不做看不到盈利前景但代表未來的移動互聯網新興項目,格局欠缺。它們基本都選擇將主業務以及盈利模式放在來錢快的游戲領域戲與電子商務領域。總體而言,與北京甚至深圳相比,廣州的互聯網創業環境與互聯網產業多元化的現狀都有不小的差距。
二、急需新一代商業領袖振臂一呼!
對人才的吸附行業的聚集,都需要領軍人物,廣州的傳統經商文化與互聯網產品文化產生了隔閡,需要新一代領袖的誕生。
北京互聯網企業高舉高打,營銷先行,雷軍、賈躍亭、周鴻祎等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往往做事雷厲風行,產品未動,營銷先行,不談盈利談愿景講生態,輿論關注非常高,社交媒體運用的風生水起,這點與互聯網行業需要話題需要爆點的特質是匹配的。而廣府文化中低調行事作風其實更偏向于生意人思維,無論是唯品會的CEO沈亞還是網易的丁磊等,都是相對低調內斂的個性,少見參與社交媒體等各種曝光,這種特質使得廣州普遍缺乏業界關注的領軍人物。
與此同時,生意人思維決定了創業者關注那些能看到穩定的盈利來源的項目,在廣州的互聯網圈感受下就會知道,搞電商、微商的創業者尤其火爆,另外,無線 SP 和各種游戲產業從業者也相當龐大。而微商在廣州往往更有市場,因為微商說到底依然是傳統的產品,只是把經營模式搬到了線上,這符合廣州傳統制造與貿易城市的基因,廣州的護膚品、服裝等領域的行業大拿不少嗅覺靈敏,看到了微商的潛力,往往通過強強聯合的模式來推動線下品牌齊齊發力線上做微商品牌。
但從本質上看,這依然是一種逐利而動的商人本性,而非基于移動互聯網產業創新性產品而觸發的相關創業。所以我們看到,微商產業也從來沒有一夜爆紅的公司。有業界人士表示,廣州是個謹慎現實的城市,亞運會來了也不會鑼鼓齊鳴,創業者看重“見票就收。”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特質。
類似雷軍做小米手機這種先圈用戶再圈錢的模式,在務實的廣府人看來,可能是一種不靠譜的忽悠。他們的基因決定,不會去做幾年內都不盈利的項目。所以,廣州的投資者愿意將資金撒在看得見產出的項目,比如傳統實業、對外進出口貿易等領域,當然,這與前面所提到的,廣州這座城的貿易基因與優勢上,也是完全匹配的。
而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創業其實更多的是產品思維,打磨產品以及針對好的產品拿出好的故事給投資聽,這是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重要條件。你不說,就沒人看得到。
三、急需先鋒媒體的資源整合平臺
在廣州,基于互聯網創業的專業媒體宣傳、融資等產業鏈條是缺失的。
另外是媒體的環境影響,目前廣州的傳統媒體非常發達,但南方報業集團下的媒體偏向于關注本土社會民生,基于互聯網領域的垂直專業類媒體少之又少。領先的互聯網媒體與社交媒體都在北京,導致廣州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少被外界所知。這些方面因素推動了廣州的市民草根文化發達之外,也對互聯網高舉高打講究爆點推動的文化造成了阻礙,也給更多互聯網創業者的融資造成了難度。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廣州青年創業群體中,36%的受訪者認為創業扶持最重要的是資金扶持,其他是政策扶持(占26%),技術扶持(21%)。我們看到,北京中關村聚集了大量的投資機構、創業媒體、創業咖啡等整套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而與之相反,廣州的互聯網創業生態環境欠缺,導致互聯網投資文化跟不上。
有業內人士說:“廣州的互聯網企業一旦做到營業額與日流水到達一定的高度,往往倍感彷徨困惑,他們需要找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來尋求品牌的突破。“這事實上加劇了廣州創業者融資找錢進一步做大的困境。雖然目前也有關注移動互聯網產業創業者的深創投、啟迪等知名投資機構分支落戶廣州,但總體而言,因為懂互聯網營銷懂宣傳懂造勢的公司不多,投資人看不到這里的潛力,氣候未形成,而創業者對資本的了解也不夠。歸根結底,廣州基于互聯網創業的培訓、宣傳、融資等系列支撐創業的產業鏈條缺失,也是廣州創業氛圍未成氣候的重要原因。
最近羊城晚報的一次大轉型頗讓我注意。作為老牌都市媒體,羊晚集團改造老的集團大樓為羊城同創匯,這是一個集聯合辦公、孵化器為一體的新的集群,已經吸入了騰訊眾創空間、唯品會、3W咖啡等。不過目前更有意思的,應該這是在北京上海都難得一見的“媒體轉型”新樣板。同創匯的相關領導說,他們希望以后一提到廣州創業,就能想到位于東風東路的同創匯,讓這成為廣州創業的一個地標。
羊城同創匯,由羊晚集團大樓改造
羊城同創匯,由羊晚集團大樓改造
這是目前在廣州,我能看到最旗幟鮮明力挺創業的廣州媒體,媒體的優勢在于其是最好進行資源整合的平臺,從信息服務到融資服務,都有更大的空間。廣州創業大潮正在暗流涌動,樂見這樣越來越多的優質媒體能加入創業大潮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