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發表日期:2015.10.10 訪問人數:669
作為人類歷史中前所未有的新現象和新社會組織形態,對網絡社會的治理首先要建立在對其實質和特性的了解基礎上。否則,無論多么強有力的治理策略和手段,都會由于缺乏針對而流于形式。因此,必須首先要搞清網絡社會的實質和基礎特性。
就網絡社會的實質而言,可以從自身組織形態和運作兩個層面來描述:
首先,網絡社會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強連接組織形態。從農業時代通過原始通信手段的弱連接到工業時代通過電報電話等通訊工具的較強連接,進而演化到網絡時代個體之間的即時連接。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從松散連接狀態到強連接狀態的歷史。在網絡時代下,一方面,任何個體之間可以便捷的形成直接連接;另一方面,根據小世界理論,整個社會的人與人的連接被限定在六度空間內(即任何兩個個體之間只需要不超過六個個體就可以建立連接,這稱之為六度分割理論或者小世界理論)。以這種形式,網絡社會以更加緊密的形態重構了整個人類社會結構。
其次,網絡社會是人類社會新的運作和存在形式。網絡社會中,傳統基于現實渠道的大量政治、經濟、社會行為都會以網絡形式進行重構。不但如此,網絡社會還是人類新的存在方式。一方面,網絡社會通過新的社會交際方式,提供了網絡個體的社交存在感;另一方面,結合最新的虛擬現實技術,個體也可以獲得時間空間的感知模擬。并且通過兩者的交互加強,進一步鞏固了網絡中的現實存在感。因此,網絡社會使得人類第一次創造出了可以在很大程度拜托現實物理世界以來的生存狀態。自此以后,人類的存在將跨越現實存在與網絡存在,形成新的混合存在狀態 [[1]]。
就網絡社會的特性而言,來自于三個層面:首先,來自于網絡的技術特性,包括超時空性、即時性、互動性等;其次,來源于網絡社會作為復雜巨系統的特性,包括非中心性、自組織性、不確定性、突變性等;第三,中國網絡社會還具有一些特殊性包括高度的政治性、沖突性及暴力性等。
在以上的特性中,來自網絡技術的特性和中國網絡社會的特殊性已經被高度重視,然而作為復雜巨系統的網絡社會特性,還依然被嚴重忽視。網絡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其特性,首先體現在其非中心性上:傳統社會,無論什么樣的制度形式,都是具有明確權威中心的中心型社會結構,而網絡社會無論從靜態技術架構還是動態運動模式,都是一個非中心型的社會結構。這種非中心型結構,直接改變了原先傳統中心型社會的治理基礎。其次,是自組織性:網絡社會制度和運行規則,不是外部環境限定的結果,而是通過網絡個體之間密切互動內生演化形成的。由于網絡節點之間聯系的緊密性和互動密切性大大超過傳統社會,因此制度演化和發展的速度也更快,形態也會更為多樣。第三,是網絡社會中的不確定性與突變性。不確定性和突變性是復雜巨系統的典型動態特性,即整個系統和局部狀態并不服從確定率而是大幅度變化的。具體在網絡社會中,意味著網絡社會中事件的發展狀態可以在短時間突變,并且很難事先精確預測。以上的這些特性,都極大增加了網絡社會的治理難度。
二、抓住網絡社會出現與發展的重大歷史轉型機遇
網絡社會有效治理的第二個層面,是要抓住網絡社會出現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盡管網絡社會的形成產生了對傳統治理體系的極大沖擊,然而站在歷史的高度,必須要承認網絡社會的形成是人類整體技術發展的結晶和社會演化的重大歷史轉型,因此,必須要抓住這種歷史機遇。
1、網絡社會的出現與發展體現了人類技術進步和對社會結構改造的新高度
網絡社會的出現首先體現了人類技術進步的新高度。人類通過幾千年文明的演化,終于從緩慢的落后連接方式演化為迅捷低成本的直接連接方式,并基于網絡,重構了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本身,使得整個人類社會的創新速度、生產組織能力、物質資料與信息交換速度和效率都被極大增強了。因此,必須要承認,網絡社會的出現和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展。
2、網絡社會的出現和發展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方向
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治理挑戰,必須都要承認,網絡社會的發展無可置疑地極大便利了人類社會的信息流通,方便了人類社會的物質資料交換和思想交流,并通過新的生產組織形態,極大調動了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運作效率,極大促進了創新。因此,網絡社會的出現,代表了人類新的生產方式,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在這種情況下,誰能夠更快適應和利用網絡社會的發展,誰就能實現更快速的創新、更有效率的經濟社會系統的運行和發展,就能夠更快實現國家富強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而當前中央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目的,正是充分利用網絡作為新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重大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