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朱景士:互聯網移動出行格局已定 燒錢也難翻盤
發表日期:2015.12.03 訪問人數:742
人民網12月3日電 12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其“快車拼車”業務正式在全國14個城市同步上線,于乘客消費能力層面進一步實現產品線下沉:專車-出租車-快車-拼車-順風車-巴士,從每公里兩三元到幾毛錢,覆蓋了幾乎所有消費層次的用戶,完善了其“出行帝國”的業務拼圖。
第三方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拼車業務上線,滴滴已有2.5億注冊用戶,其中出租車市場占有率99%、專車83.2%、順風車超80%,代駕70.4%……在當天的發布會上,滴滴出行戰略副總裁朱景士還表示,預計未來5-10年其用戶總數將達到8億量級——不出意外,滴滴將由一只互聯網“怪獸”成長為一頭真正的“巨獸”。
新一輪互聯網浪潮興起這幾年來,一大堆風險資金和創業者瘋狂涌入,以滴滴為代表的一批新興企業,在資本的驅動下,迅速搶占各個領域的移動市場。當下雖處資本寒冬,但在互聯網出行等熱門行業中,追趕者并不缺乏融資能力,滴滴能否坐定各項業務的頭把交椅?
并不漫長的互聯網歷史證明,在行業中相對落后的競爭者,想依靠資本翻盤幾乎不可能。因為規模效應、大數據優勢、精細化運營、產品創新能力才是博取用戶的決定性力量。市場一片藍海態勢時方燒錢功效最為明顯,但在用戶慣性和市場體系已成型的紅海狀態下,很少可以再由資本決定用戶。
目前,滴滴注冊用戶已達2.5億,總體體量為同行第二名10倍以上,如果撇開出租車、順風車,只看專車、快車,體量也是第二名6倍左右,加之拼車業務新近加入戰團,進一步壯大戰線,平臺規模效應已基本成型,滴滴吃肉、別家喝湯的互聯網出行市場格局落定。
對大平臺而言,規模效應之下,天然賦予的流量已足夠滿足司機對收入的需求,不需要刻意去補貼。而小平臺用戶密度低、整體體量小,可能司機在平臺上等兩三個小時才有一個訂單,為了讓司機留住,平臺需要付出巨量的補貼。兩相比較之下,大平臺的成本會低很多,哪怕燒錢,效能也并非追趕者所能企及。
需要提及的是,論及燒錢,滴滴恰恰是移動大潮中的引領者。朱景士指出,從資本角度來看,在出行領域,滴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公司。從滴滴投資人質量,可以看到所有支持滴滴的力量——阿里、騰訊已不必說,中投、平安,這些一級的、最精明的、最懂得市場的投資機構,也都是一邊倒地支持了滴滴,可以看出來資本市場的天然選擇。因而無論從哪個層面,市場格局已定。
規模效應顯現 業務想象無限
“快車拼車”服務的推出,是在低調試運行近一個月后,于北京、廣州、深圳等14個城市同步上線。相較于同行,滴滴介入這一業務,動作并不算快,但從發布會上記者的提問來看,“慢”自有其道理。
有記者提出:關于多人拼車的效率問題,我跟同事都體驗過,我們統一的觀點,覺得它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效率。之前采訪已做拼車的創業公司,他們也發現用車效率會難以平衡。比如,第一個上車的人,或者路程更長的人會吃虧,因為接送第二個或者路程更短的乘客會進行一定的繞路。
就此,朱景士表示,對于平臺而言,影響效率的主要是兩大問題:規模和算法。他指出,平臺規模如果在一定閾值以下做拼車肯定不行,由于本身呼叫量不夠,拼成同車路段的概率就低,算法再精準也不行。所以,滴滴對于推出拼車的時間點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平臺的高峰呼叫已經過千萬,現在再做拼車優勢相當明顯;加之大數據的積累和算法的不斷演進,滴滴在拼車領域定能后發先至。
移動互聯網產品,流量決定成敗。伴隨滴滴平臺規模成型,無限的業務想象則水到渠成——對于近期的諸多市場運營活動,業內便已笑稱:打車打船打飛機,不知道還有什么滴滴不可以。而新近投資外賣O2O平臺餓了么,就讓“滴滴打飯”成為了現實。
朱景士稱,投資餓了么,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量是司機的做單效率,早前滴滴提出:平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讓司機在每個單位時間都能夠接到單、有收益。在平峰期,在相對訂單量比較小的時間段,如果能夠讓專車司機接到一些中長途的外賣訂單,甚至是一些拼成的外賣訂單,對司機的效率提升和在平峰期的收入增長是有幫助的。目前,餓了么派送外賣主要依靠兩輪車,覆蓋范圍在飯店周邊3公里,想要送到更遠便有難度。如果一個飯店能夠同時滿足區域的需求,滴滴專車、快車便可以來接訂單。
不難看出,2015年是滴滴一站式出行平臺初步建立的一年,這一年推出了很多的產品,規模效應也已然顯現。接下去,滴滴需要在行業內精耕細作,把一站式出行平臺的協同效應發揮出來,讓用戶在任何時間段都能找到符合的交通工具,同時也讓平臺效應進一步放大,從入口級產品走向跨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