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很多公司都刷量,會有些忙。”當網易科技記者偽裝成APP開發者詢問刷量的問題時,某位自稱為iOS和谷歌沖榜、ASO優化的負責人這樣回答。
這種人很好找,搜刷量QQ群就能發現一大堆,很多游戲、應用類的交流群也都演變成了刷量需求群了。為沖榜而找渠道刷量的情況依然存在,只是另一個潛規則“被”浮上水面:APP開發者為刷日活和廣告主動內嵌了相關程序代碼。
令人驚訝的是,網易科技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潛規則存在由來已久,包括創業者和投資人在內的行業人士幾乎沒有不知道的,只是相對于已經暴露很久的刷下載、刷激活而言,刷日活這個潛規則是因為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的“撕逼”才暴露在公眾面前。
在這潛規則之后,隱藏著怎樣的問題?
誰在推動刷日活?
今年本該屬于電商的雙十一,卻被互聯網音頻領域的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占據了頭條。來自知乎用戶分享的代碼信息顯示,蜻蜓FM有存在偽造日活和盜刷廣告量的行為。對此,蜻蜓FM指責是有人惡意誹謗和造謠中傷,并表示不會去用這種方式偽造日活數據;緊接著碼農門就扒出了喜馬拉雅FM作弊的全過程。
盜刷廣告量是為了創收,那么刷日活又是為了什么?
對此,網易科技詢問了一位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工程師,該人士表示,其實APP刷量不是什么小秘密,有些創業者可能需要給投資人一個好看的數據或是規定了一定數量的留存,就會導致刷日活現象的存在。
“其實這些投資人也知道這個問題,甚至有投資人會暗示在程序里加入相關代碼。”一位不愿署名的創業者如此向網易科技描述,“他們默許甚至鼓勵的原因,就是希望能有好的數據出來給下一輪投資人看,他們才好退出。”
這與以往被曝出的刷下載、刷激活現象存在原因有些類似,而相對于刷下載、刷激活而言,刷日活對于創業者而言似乎更為便利。
“APP刷日活不需要找第三方,應用開發者自己就可以做。比如在后臺設置一個觸發機制,每12個小時啟動一次,或者單獨跑一個進程,模擬人在使用,發送給第三方數據平臺。”某應用產品經理這樣向網易科技表示。
對于這樣的“自啟動”設置,網易科技記者向獵豹移動工程師李鐵軍咨詢是否會存在安全隱患。其表示,如果只是啟動一次、回傳活躍數據的話,這個數據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用戶幾乎不會感知到,也不會涉及到安全隱患和隱私泄露的問題;但是,如果在后臺下載音樂、視頻、軟件、廣告才會消耗較多流量。
不過,李鐵軍也提醒,即使只回傳活躍數據不會消耗流量,但頻繁自啟會消耗電量。
劣幣驅逐良幣的刷量產業鏈
刷日活、刷下載、刷激活組成了刷量產業鏈。
據網易科技了解,刷量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尤其是一些要“出海”的應用。“很多出海應用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在GooglePlay的下載量。所以會在前期投入不少錢,引流到應用商店下載。有一個推廣聯盟就是專門這件事兒的。”一位應用商店人士表示。
來自友盟的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目前Android和iOS兩大平臺中,Android刷量現象比較普遍。
這是因為Android是開放平臺,允許開放的權限比較多,很多刷量的企業就是將這些權限稍加利用了而已。另外,由于是開放平臺,上架第三方應用商店標準比較低,只是檢測有沒有病毒,是否有惡意程序,這樣的作弊方式很難檢測到。
“談到應用商店等渠道,我之前公司的BD(商務拓展)每個月在結算時,都要分成70%給渠道,而這70%的量很有可能是刷出來的,一些大的渠道商比如百度手機助手、騰訊手機助手等數據問題不大,主要是一些小渠道有問題。”某應用負責人表示,“渠道給應用刷量,騙應用BD的錢,應用BD再拿這些數據騙老板,老板再來騙投資人,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據了解,應用下載后也有專門的公司負責激活,在iOS平臺上,游戲類激活一個需要5-8元;應用的話需要2-3元。Android平臺上,游戲類激活費用大概在1-10元不等,這個要根據游戲的知名度來劃分,應用的話0.8元-2元不等。
“很多游戲刷量或刷榜真的會起到作用。因為排名靠前,用戶會跟風下載,后期會呈現很自然的增長。”上述人士向網易科技透露。
某刷榜負責人給了記者一個報價:免費榜價格前50名大約需要3.6萬;51-75需要3萬;76-100名需要2萬。國內iOS付費榜TOP5需要6萬;TOP10的費用是5萬;TOP20的費用為4萬;TOP30費用3萬,而且是預付。
APP刷日活潛規則背后:投資人在推動?
所謂的刷量公司都是個人或者小團體,有些甚至是二道販子,因此報價浮動比較大,統計數量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有網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當大學畢業打算創業的時候,其萌生了開發某APP的想法,結果被一家類似的公司注意到并直接照搬;當他還在苦苦邀請大家注冊使用的時候,該公司已經使用各種手段刷分發、刷激活了;結果,其在尋找投資人的時候,被質疑同樣的APP為何別人家的用戶數和月活更多,從而錯失融資良機,最后被迫關閉。
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刷量現象的存在:即使有些開發者不想刷量,但為了生存下來,到最后也不得不選擇非正常手段來增加用戶規模。“有經驗的創業者都會去想辦法刷數據。”某產品經理直言。
誰是受害者?
“作為用戶比較在意的是,后臺開的那些程序是不是會消耗我的電量和流量。”一位用戶在接受網易科技調查時表示。
“很多APP廣告特別頻繁,而且是直接彈到手機桌面或是利用通知欄消息,頻繁彈出,這些都是后臺下載廣告資源,越頻繁也就越消耗流量。還有的軟件更過分,一點廣告就會下載。”李鐵軍表示。
對第三方統計機構來說,APP刷量問題也不是能夠很快分辨出來的。來自友盟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友盟也有反作弊和反刷量的技術,尤其是友盟健康指數,可以將作假的數據屏蔽掉,留下比較正常的指數變化,但這個數據分析會相對更為滯后。
“躺著中槍”的還有運營商。用戶抱怨流量跑的快,其實真實原因就是某些APP后臺自動連接網絡進行更新造成的。
記者手記:
在APP刷量的調研過程中,所有人的回答出奇一致:這是行業的潛規則。
而在深挖“刷量”這條產業鏈時,記者也遇到了很多難題:首先,刷量確實已經形成了產業鏈,但卻是一個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帶;其次,進行刷量操作的主體大多數是個人或小集團行為,甚至有不少是二道販子,有著太多的陣營;再其次,用一個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很多年的朋友說,這樣的公司很低調,都是點對點的對談,圈子里的人都彼此很有默契,沒人問,沒人揭露,更沒人愿意說。
在記者看來,行業內人士對這種潛規則的默許才是最危險的情況:世界觀都扭曲了,何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