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專家談5G產業進程
發表日期:2016.04.26 訪問人數:691
5G網絡比現在的無線網絡要快100倍,而且還非常智能。我國已于今年年初正式啟動5G研發技術試驗。根據規劃,我國將于2020年正式啟動5G商用。華為5G首席科學家童文、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向際鷹、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驊等專家日前就5G產業最新進程、最大難題、典型應用場景等話題接受了媒體專訪?,F把主要觀點整合如下。
產業進程
根據工信部的總體部署,我國5G基礎研發試驗將在2016年-2018年進行,分為5G關鍵技術試驗、5G技術方案驗證和5G系統驗證三個階段進行。
2016年初,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IMT-2020(5G)推進組組長曹淑敏介紹了我國5G試驗的總體規劃。我國5G試驗分為兩步實施:技術研發試驗,起止時間為2015年至2018年;產品研發試驗,起止時間為2018年至2020年。當前主要面向技術研發試驗,劃分為三個階段: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起止時間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技術方案驗證階段,起止時間為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系統驗證階段,起止時間為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
童文表示,一種新技術的發展,一般分為研究、標準、產品開發和部署等4個關鍵階段。5G現在正處于標準研發階段,從現在到2019年屬于產品開發階段。
向際鷹說,5G商用時間是2020年,但是目前標準還沒有確定,從標準到芯片再到終端,再到大規模商用其實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在4G和5G之前需要Pre5G平滑過渡。在高端運營商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Pre5G將會進入商用階段,至少在1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Pre5G技術的商用,其中包括中國大陸以及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今年盛夏之前中興將在國內所有省份完成外場測試工作。
最大難題
楊驊表示,從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系統技術來看,無論是基站還是終端發展都不錯,但是某一環節的縱向細分產業鏈實力仍有待提高,例如處理器、射頻功放、濾波器等對產業有非常重要支撐作用的核心器件,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關注度也不夠。因此在全球著手開展5G研發的初期,我國產業鏈各環節尤其是縱向細分領域的企業應當積極介入,共同推動5G技術標準研究,通過5G的標準和產業的研究,能夠在核心器件取得突破,擺脫核心器件對外依賴的局面。保障我國產業在未來5G標準體系當中,占有重要位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5G引領”目標。
另外,當前我國用于5G的頻譜資源還不夠豐富和優質。楊驊認為,5G頻譜應當在更高的層面進行研究和決策,而且這種迫切性越來越強。如果我國提出的頻譜方案不能被國際上廣泛認同,就意味著我國必須被動地去接受別人的頻譜方案,這樣會導致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產業滯后,我們要重新去做另外頻段的產品開發。二是我們不得不面臨國內協調的諸多困難,因為國內的頻譜資源分散,可能并不具備國外的頻譜方案應用條件。可以說,頻譜的問題若得不到解決,我國無法實現“5G引領”的目標。
應用場景
楊驊說,5G是一個萬物互聯的網絡。5G是否成功,要看各行各業能否用起來?;ヂ摼W+、車聯網、能源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都屬于這個范疇。
童文表示,2015年的ITU會議已經定義了5G的三類典型應用場景:
一是增強型的移動寬帶eMBB。這種應用場景下,智能終端用戶上網峰值速率要達到10Gbps甚至20Gbps,為虛擬現實、無處不在的視頻直播和分享、隨時隨地的云接入等大帶寬應用提供支持。
二是大連接物聯網mMTC。這種場景下,5G網絡需要支撐100萬/平方公里規模的人和物的連接。
三是低時延、超可靠通信uRLLC。這種場景要求5G網絡的時延達到1毫秒,為智能制造、遠程機械控制、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等低時延業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