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自己是鄉村教師代言人的馬云,雖一手創辦了阿里巴巴帝國。但用他的話來講,除了教書,自己對互聯網其實一竅不通,甚至從來沒在淘寶上買過東西,但這并不妨礙馬云獲得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地位。這個一直自詡為教書匠的互聯網大佬,還常常在其他領域發表見解和觀點,例如文化和體育領域。
馬云幾天前在中國香港出席《南華早報》中國年會時,發表了名為《當東方遇見西方》的演講。在關于“一帶一路”、全球化和東西方文化融合上,暢談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馬云提醒國人,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時,要有文化自信。每個國家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中國企業要在中國的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根基。馬云稱,
“上兵伐謀,作戰之前必須要想清楚你的戰略是什么,決戰于廟堂之下。阿里巴巴當年有幾個最重要的決定,我是到寺廟去開的,在菩薩下面講打打殺殺,講賺錢,講多少利潤多庸俗,想想怎么去幫助別人,超度世界,幫助更多人,做事情就會好很多。”
馬云提出,“一帶一路”更多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在東西方文化交融過程中,要帶著共享、普惠的思想幫助別人。
而“一帶一路”就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希望為全世界做的一件事,“不僅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經驗,更分享對世界的看法,挑起對世界的擔當”。
從文化層面上講,300年以前是東方文化輸出的時代。而近300年來,對中國來說主要是西方文化輸入。但是中國文化非常獨特的一點,就是用欣賞和尊重來觀察“不同”,并且學習和趕超。馬云舉例稱,
“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差異不妨礙融合。你說是東方好,還是西方好?我認為東西方都很好,關鍵成功者不是純講東方,也不是純講西方,成功者一定是東西合壁,互為欣賞。”
他還對全球化作出了新解,稱全球化和國際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全球化講的是格局和境界,國際化講的是能力。國際化可能要懂點英文,全球化事實上不需要太懂英文。“全球化要有全球的擔當,全球的視野,非洲小國的疼痛都跟我有關系,你要有這樣的境界,‘一帶一路’就是全球化。”
中國足球“不講團隊”
馬云在探討中西文化時,形象的舉例稱,“東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異的,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我們國足連香港隊都踢不過(此處應指2015年世預賽國足兩戰香港均未取勝),想想看就是有問題的。人家是11個人踢得像1個人一樣,我們是1個人踢得像11個人一樣。東西方文化還是有差異的。”
作為一名商人,在看待中國足球一直萎靡不振的情況,卻犀利的指出,中國球員的個人技術都很不錯,但是“不講團隊”是最大的問題。
“所以看足球,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的個人技術都很好,不講團隊,只講個人技術不錯,但是到了禁區的時候,進不去了,射不進,原因是我們怕沖突,一撞就退。所以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在沖突中解決問題。”
他認為東方講究回避沖突,而西方是講究沖突中解決問題。而這也不是馬云第一次在發表自己對于足球的看法。前不久在2016浙商論壇上,馬云就曾對中國足球為什么踢不好,給出了自己的三點看法:
1.在中國,懂球的球迷很多,但是懂足球改革的,少之又少。2.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種田為生,不用合作也能生存。但是外國人騎馬打獵,逐漸養成了團隊合作精神。3.中國人骨子里不提倡對抗,不講究沖撞,不推崇承擔責任。
這樣的文化劣勢,是造成中國足球上不去的重要原因。在馬云看來,懂足球改革和懂足球完全是兩件事情。“我們不懂零售,一樣可以做好淘寶,馮侖不懂房子結構,一樣可以造好房子。也許因為我們不懂,反而沒有糾結,更能做好足球改革。太愛足球的人反而會把自己陷進去。”
商業環境趨好
在探討之余,馬云認為中國的商業環境正在走向好轉。他說以前做生意,70年代靠膽量;80年代、90年代靠關系,靠資金;現在靠本事。他提及,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正在朝兩個了不起的方向前進。
一是反腐,“你們能找到一個國家反腐反的力度這么大的嗎?”馬云認為,反腐是巨大理想主義。
二是2020年全面脫貧。”你別說一個國家反腐,有多少大公司能把腐敗打得干干凈凈?你能夠真正解決到你們家隔壁鄰居的貧困問題嗎?所以我覺得理想主義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擁有的東西,強大的文化底蘊。”
在馬云看來,中國人善于學習,但是我們更需要有全球的眼界去思考。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過去30年巨大的差異,在這些變化中,不是問當地有便宜的工人嘛,當地有便宜的原材料嗎?而是要去思考做什么事情可以給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是當地獨特的價值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