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爆發前痛苦:行網進中國不缺耐心
發表日期:2007.09.11 訪問人數:1166
“我并不認為Web2.0網站的發展陷入了低潮。”9月10日,剛剛參加完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的行網創始人、CEO享利希·拉斯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全球Web2.0網站集體遭遇的盈利模式困境,只是“在經受一個爆發前的痛苦”。
專門在網絡上從事商務交友(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會化網絡服務)業務的行網創立于2003年11月,在成立僅3個月后就實現了現金流為正;次年就實現盈利;而成立3年后就在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
數據顯示,2006年12月,行網登陸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時的發行價為30歐元,融資額達7500萬歐元。根據行網的2007年第二季度財務報告,期內其實現營收429萬歐元,EBITDA(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為89萬歐元。目前,行網在全球擁有16種語言的網站,注冊會員數約350余萬。
“上市后的行網,正在努力拓展全球戰略,而中國市場是未來我們最看重的市場。”享利希·拉斯說。
秘書也外包
《21世紀》:在全球范圍內,大多數的Web2.0企業都還處在市場培育的階段,沒有實現盈利,行網為什么能夠在短時間內就獲得盈利并實現上市?
享利希·拉斯:首先,我們是一個以開發商業人脈關系為主的網站,用戶來到行網,能夠對他的商業關系進行維護和拓展,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商業信息。其次,我們在實踐上采取對會員收費的制度,這保證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有現金流。
實際上,在我們創業的初期,許多的非核心業務都是外包的,如財務、法律等,甚至我的秘書。這讓我們很早就實現了現金流為正。
《21世紀》:行網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對會員進行收費,那么吸引會員的最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享利希·拉斯:我們目前有大約28萬收費會員,占全部注冊會員的12.3%。這些會員每月支付5.95歐元的會員費就可以使用一系列強大專業的功能。我們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技術應用與用戶更為貼近。
根據我們的調查,行網的用戶有20%實現了交易,有60%的用戶在行網上找到了新的東西,有80%的會員認為行網對于自己的商業關系網絡的拓展有作用。因此,相對以娛樂休閑、情感等為目的的SNS網站而言,我們的網站用戶活躍程度更高,所以持久性也更強。
由于成功采用了會員費制商業模式,行網不需要在網站中插入商業廣告。
《21世紀》:會員制的商業模式其實并不難復制,為什么一些企業在推行該模式時未能像行網一樣獲得成功?
享利希·拉斯:行網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有三方面:一是實現了尋找"關系的關系"這個過程,使得高層次的人群能夠很簡單地獲得更多商業信息;二是我們在全球擁有用戶,也就是說加入行網,你的商業網絡拓展就能夠拓展到國外去,而不僅僅是國內;三是我們不斷創新一些針對用戶的應用,能夠讓用戶充分開發其商業的資源,比如商業信息分享、職位招聘等。
實際上,我們還會經常組織線下的活動,從而保持用戶對于網站平臺的溝通和聯系。
《21世紀》:Web2.0網站在2005年迎來發展熱潮,但進入2007年遭遇用戶活躍程度低、廣告盈利模式發展遲緩等共同難題。中國部分SNS網站不得不關閉。行網是否也遭遇了持續發展的問題?
享利希·拉斯:我們去年實現了1000萬歐元的收入,這是我們能夠上市的主要原因。今年我們預期能實現翻番的收益。
《21世紀》:你怎么看Web2.0網站的未來發展?
享利希·拉斯:目前全球有約50%的互聯網用戶使用SNS網絡服務,我們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互聯網上愿意付費獲取高質量信息的用戶也越來越多,而對于商務人士來說,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獲取更多的商業信息和資源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成為Web2.0應用中的貢獻者,而Web2.0成為有用工具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根據艾瑞咨詢的調查,目前中國使用SNS的用戶有600多萬人,而在2010年將有超過1億的網民使用。
我認為,在不久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Web2.0企業上市,而不僅僅是我們一家。
本土化考驗
《21世紀》:上市能為一個Web2.0企業帶來什么發展機遇?
享利希·拉斯:實際上,在行網上市之前,也面臨著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出售給美國的一家公司。但是最終我們選擇了獨立上市,因為我們建立了強大的平臺和有效的管理團隊。
在上市之后,行網進行了一些收購,包括收購西班牙第二大商務社交網站econozco,以及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市場最大的商務社交網絡Neurona。今年,行網還同美國搜索引擎公司Zoominfo實現合作,共同開發網上人際搜索。
目前,行網在全球重點發展漢語、德語、西班牙語和英語四大語言市場。
《21世紀》:很多外資互聯網企業在中國市場都遭遇了滑鐵盧,在中國的SNS領域,已經存在不少企業,如若鄰、天際網等,并且獲得了風險投資,行網能打破這個宿命嗎?
享利希·拉斯:2005年8月,行網與中國的一家公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目前行網在中國市場已經有了數十萬的用戶。
中國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但的確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市場。作為來自國外的公司,我們唯一同本地企業競爭的策略就是更加本土化。我們擁有在國外成功運營的經驗和技術,以及3300多萬歐元的現金流,所以我們并不害怕同中國企業競爭,而且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21世紀》:你所了解的中國用戶同國際用戶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哪里?怎么開發更適合中國用戶的應用?
享利希·拉斯:我們的調查發現,中國用戶線下交往的程度更高,線上朋友數量平均為80個,少于歐美用戶平均100多個的水平,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用戶更傾向于在現實中交朋友;同時,中國用戶目的性更強,從事外貿的居多,而行網全球190多個國家的用戶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另外,中國手機用戶更多,因此我們開發移動平臺,讓中國用戶能夠隨時隨地訪問。
針對這些差異,我們在中國運營則會采取不同于歐洲的模式,比如收費的項目可能少些,側重于發展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等。